青年节 | 热血芳华,追梦逆行
武汉醒来
甚是爱你
接下来的日子
我们继续用笔墨
宣传民盟
宣传盟员
宣传在家国危难之时
民主党派“不忘合作初心”的力量!
我是医生我自豪
1969年出生的民盟盟员、妇产科主任医师熊丽任职的武汉市武昌医院在1月20日接到一个特殊使命:作为武汉市第二批发热定点医院的七家医院之一,武昌医院要在48小时内转诊所有专科患者,改制成发热定点医院接诊新冠肺炎。熊丽所在科室的全部医护人员需要立即临时改变执业方向。作为妇产科主任,熊丽没有退缩,立即投入各项准备工作中。她一方面积极学习新型传染病知识,一方面组织科室人员进行防护知识培训,为即将来临的狙击新冠疫情大仗蓄积储备技能,还要指导工人们一起改建病区病房设施,以满足适应新收传染病种隔离污染的需要。
1月22号,一切准备工作安排妥当,熊丽带领妇产科全体医护人员开展发热门诊工作。冬季的江城武汉,正值发热病情高发季节,武昌医院作为定点发热医院,居住在附近的发热患者络绎不绝地涌入医院门诊。看着患者们求助的目光,熊丽在心里千万遍地勉励自己:一定要坚持,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每一位患者。每次开好药方后,她总是耐心地叮嘱病人相关防护注意事项,还要求科室的医护人员尽职尽责地为每位病患做好医治和防护宣传工作。
大年三十,发热门诊病人骤增,熊丽整装待发坐守一线。
忙碌了20多天后,来医院发热门诊的患者越来越少了,武昌医院又接到了发热隔离点的工作。熊丽又一次响应号召,主动请缨,要求参与重症病区院感管理工作,每天督促、指导、检查医护人员正确脱穿防护服,正确采取防护措施。这份工作看似简单枯燥,但是如果执行不好,可能造成医护人员交叉感染、病区污染的重大后果。一想到这些,熊丽就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紧紧盯着每一个出入隔离病区的医护同事,一丝不苟地执行院感管理流程工作。在熊丽和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医院的重症病区再未发生医护人员的感染。
发热门诊医护人员轮休后,熊丽又主动请缨,在清洁区进行院感管理,为重症区医护人员防护用品的穿脱把关,创造了重症区医护人员零感染的成绩。
从1月22号到3月15号武昌医院转出最后一名患者,52个日夜,熊丽经历了两次不同的工作职责转换。在这病毒肆虐、最艰难的日子里,熊丽和她的逆行者战友们对未知的新冠病毒无所畏惧,仁心守护每一个患者渡过难关。熊丽说:“这是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作为医生,我无怨无悔!因为千千万万医务人员的坚守和付出,筑起了一道守护人民健康的防护线,作为其中的一员,我非常自豪!”
病患康复就是最大的宽慰
1978年出生的民盟盟员、武汉市第九医院呼吸内科主任蔡宏斌从1月开始就没有休过假了。九医院是第二批新冠肺炎定点医院,蔡宏斌带领团队,在人力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组建起以呼吸内科医护人员为核心的七个住院病区、两个留观病区。
从病区组建开始,他连续近几个月每天连轴转十七八小时,会诊电话、调度电话常在半夜打来,仅有的睡觉时间都不敢睡得太沉,几乎没有白天黑夜之分,昼夜奔波于扩建病区、调度支援、制定科室诊疗方案、收治流程等工作,就连年夜饭也是在院里一碗泡面、一盒饼干匆匆打发……每日高强度超负荷工作,每晚休息时间不超过3小时,蔡宏斌明显感到精力不济,精神越来越差。
轻伤不下火线,他开始给自己输液,一定要扛过去!他仍然每天带领团队查房指导诊疗,为焦虑患者排忧,为生活无法自理的患者解难,为患者能得到更好的治疗申请转院,他的时间都被患者所填满,留给家人的几乎没有。他心系同事,在保证科室正常运作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医护人员轮休,保证患者及战友们的健康和安全。面对身边同事及同事家属感染的情况,蔡宏斌沉着冷静为他们宽慰和治疗,争分夺秒的与病魔斡旋。
每天辛苦的付出换来了更多病患的康复。据不完全统计,蔡宏斌带领的科室前后共收治了约200余名患者,由他牵头制定的科室诊疗方案获得了国家卫健委专家组的充分肯定。他说:“再累都要坚守,看到病患康复就是最大的宽慰。”
充满勇气的“后来人”
1986年出生的民盟盟员、武汉市中心医院口腔科医生张浩,疫情期间接到医院通知,三个口腔科医生、三个眼科医生加一个呼吸内科主任共同接管一个发热病区。多年的口腔专业学习和实践,对大临床尤其是内科系统知识已经有些生疏,加之战友倒下、确诊人数增加,这些让张浩多少有些不安。
右一为张浩
“作为一线医务人员要有冲上去的勇气,要有战胜疫情的信心。”张浩不停地翻看各种学习资料,脑海里不断重复穿脱隔离衣的流程及注意事项……接班之前的各种忐忑在进入医院之后就烟消云散了。他认真按照流程穿好厚重的防护服,感觉自己身上的使命更重了一些。走进隔离病房,张浩带着提前准备好的检查结果,耐心的跟每位患者解释各项检查及后续的治疗方案。整个早查房进行了一个半小时,大部分的患者状况都在好转。
“按我的理解,这个病主要拼的还是个人的抵抗力。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跟每个病人带去更多的正能量。”有的病人已经住院很长时间了,他们更希望找人聊聊天,缓解心里的压力。针对这种情况,张浩查房的时候就尽量慢一点,争取跟每个病人都留够交流的时间,患者心里的压力也减轻一些了,精神状态慢慢就好起来了。
一位老爷子刚入院的时候气喘的症状不重,但是总是发烧,他就心里不踏实,总是觉得自己症状再加重,还没两天就要持续吸氧。为了减轻他的心里负担,张浩查房的时候尽量跟他多聊一会儿,让他理解这个发烧和生病是一个过程,让他要对自己有信心。经过几次的疏导和药物的作用,老爷子体温控制住了,气喘明显好转了。再去查房的时候老爷子都能下床活动了。
战疫期间,医院和整个武汉市的医护人员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没有人怯战没有人后退,大家都一往无前的冲了上去。“感谢各位医护人员,以及后勤保障人员,是你们的努力让疫情得到了控制,让我们后来的人员得到了足够的治疗经验和充足的物资保障。相信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张浩说。
无所畏惧的逆行战士
1986年出生的民盟盟员雷祎是武汉市第九医院的一名牙科医生, 因家人离世提前返乡。武汉疫情严峻时期,远在天门的她内心越来越煎熬。她心里有一个强烈的念头:关键时期要和朋友和同事在一起并肩作战。
封城令下通往武汉的交通并不太顺利,雷祎在朋友圈写到:“经过开各种证明,找防疫指挥部、信访局、交警、110,还有一路上各式各样的关卡,终于坐上返汉的志愿者车了,太不容易了。在此感谢魏同学给我提供的帮助,感谢爸爸冒着分被扣光的风险送我到高速路口(天门所有的交通灯都调成红灯了),最感谢天虎战队志愿者车队,是你们执着地一遍又一遍来天门接医务人员,我们才能顺利返汉,在此对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大武汉,我来了!”
历经千辛万苦,抵达医院已是傍晚,雷祎立即到医务科报道,表示可以开始接受工作安排,第二天就到病房上岗。她与科室的医护人员一起,大家互帮互助,在这样的时候,不管是谁,没有一个人会往后退。
1982年出生的新盟员、武汉市第九医院口腔科医生刘喜玲,疫情期间被分配到医院院感组工作,冒着危险负责全院的消毒工作,包括门诊、病房、康复科、CT室、行政楼,甚至医院外围的马路。
2月16日之前,刘喜玲一直负责医院内部污染区每日两到三次的消毒喷洒和清理医疗垃圾。
2月16日之后,因为防护用品不足,要保证病房医护的供给,院感组主动减少进入污染区的人数,刘喜玲和另外一名同事负责每日两次医院外围的消毒。因为没有防护用品,她们自备雨衣,用塑料袋当鞋套坚持着。
1982年出生的民盟盟员、武汉市第九医院口腔科医生刘璇,因宝宝尚在哺乳期,疫情期间被分派到红卫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她舍小家为大家,毅然接了下社区“四包一”工作和后勤保障任务。她那小小的身躯却有着大大的能量,扛着比自己身体都要大的纸箱,正是医生救死扶伤的责任支撑着她。
刘璇为社区0-6个月的宝宝送奶粉到家的工作。
刘璇负责中心热线电话为发热病人提供咨询上转、派车、安抚以及社区协调等工作。
60年代,70年代,80年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每位以热血谱芳华的逆行者
追梦的情怀永远不会改变
眼前的你
还是最初那张脸
面前再多艰险不退却!
祝所有青年以及曾经的青年
节日快乐!
图文来源: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民盟江岸区工委、武汉市中心医院支部,民盟青山区工委、教育支部、综合支部,盟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盟员吕晓乐、汪潇、汪智伟等
民盟战“疫”专题
★ 扫码关注 武汉民盟 ★
喜欢,就点一下“在看”吧